搞了这么多事,拜登和特朗普看似不和,实则目标一致:让中俄上当

美国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去年美国大选上,81岁的拜登在演讲中痛批特朗普是“民主威胁”,76岁的特朗普在集会上嘲讽拜登“老年痴呆”。

今年,这对“塑料姐妹花”的两派支持者仍然在社交平台上,更是互泼脏水、互揭老底,俨然一副不共戴天的架势。

不过,当我们把焦点聚焦在其背后若隐若的蛛丝马迹时,会发现特朗普和拜登这场政治真人秀从最初开始,就写好了“团结抗中俄”的剧情……

表面“不和”背地“递刀”

美国政坛的“驴象之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路线分歧,反而更像是精心设计的政治平衡术。

从冷战时期肯尼迪和尼克松看似水火不容,却默契的维持着对苏联遏制的铁幕政策;

再到如今特朗普与拜登之间堪称“影帝级互撕”,特朗普拍桌大骂“瞌睡桥毁掉美国”,拜登回敬“懂王在给普京递投名状”,两人吵的面红耳赤的模样让吃瓜群众目瞪口呆。

但回看政策清单,特朗普曾发起的科技战仍在不断加码,拜登政府对中国芯片禁令变本加厉,国会山两党议员为军费吵翻天,结果对乌援助法案却以378票赞成高票通过。

在俄乌战场上,特朗普声称“24小时解决战争”,拜登政府却悄悄把艾布拉姆斯坦克开进基辅,双方举动恰好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强硬派负责唱黑脸施压,温和派扮演白脸收割。

在贸易战中,特朗普高挥“关税大棒”,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却又悄悄通过“香港人权法案”,拜登执政时表面上暂停加征关税,暗地里却把实体清单越拉越长。

特朗普高调宣称“美国优先”,拜登就大谈“民主联盟”,一个撕毁气候协议,另一个猛推绿色新政,这种看似矛盾“红脸白脸”的轮番唱和的操作,让中俄不得不同时应对明枪暗箭。

就像下棋高手故意暴露破绽,实则是在布局更大的杀招,逼迫中俄在“硬对抗”与“软围堵”间疲于奔命。

可以说,华盛顿的旋转门里藏着永恒的潜规则,当聚光灯亮起时,驴象必须上演撕破脸的戏码,但当幕布后的投影仪启动,两党的影子总会在地缘政治棋盘上二合一。

这种“双簧陷阱”的妙处就在于,其就像好莱坞编剧精心设计的剧本杀一般,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任务线,看似混乱的线索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真相。

2023年,《芯片与科学法案》以243票对187票通过时,看似惊险的表决数字背后,是两党在削弱中国半导体产业上的心照不宣。

这种默契在华盛顿被称为“深层合作”,就像漫威电影里的正反派,打得天崩地裂只为给观众看,实际上都是在给迪士尼的财报打工。

当雷神公司股价随着台海局势波动,中美南海对峙新闻爆出其股票暴涨14%时,雷神公司的CEO正在给两党议员同步发送“政治献金”。

美国通过制造可控的地缘危机,既能让军火商数钱数到手软,又能把中俄拖入战略消耗的泥潭。

当马斯克星链卫星在俄乌前线织起“太空铁幕”,贝莱德资本同步完成对台积电、ASML的股权渗透时,华盛顿的“分歧”在华尔街的资本版图上实现了完美缝合。

不过中俄显然也不是“吃素”的。

掀桌子时刻,套路里玩出新花样

面对这套演了70年的政治“双簧”,中俄显然已经摸清了美式剧本的套路,当西方媒体炒作“中俄军事同盟”时,北京和莫斯科的智库却在研究更高级的玩法。

2024年金砖国家扩容至25个成员国,发展中国家用“去美元化”给华盛顿来了招“釜底抽薪”,当特朗普,吹嘘建墙成果时,“一带一路”的铁路已经贯通欧亚大陆。

华为突破5纳米技术那天,硅谷的CEO们集体患上失眠症,更让他们意识到,白宫精心设计的科技铁幕,反而逼出了中国创新的“狂暴模式”。

在顿涅茨克的战壕里,俄军士兵用大疆无人机给西方武器写“用户体验报告”,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人民币原油期货,正悄悄改写全球能源定价规则。

这些“见招拆招”的应对政策,就像太极高手化劲于无形,让华盛顿的“战略碰瓷”变成了自废武功的尴尬表演。

中俄这对“不被看好的搭档”,正在实打实的合作拆穿华盛顿的虚张声势。

当拜登和特朗普还在为“谁更反华”争奥斯卡时,东方智慧早已跳出非黑即白的对抗逻辑。

只要中俄坚持友好合作,共谋和平未来,再聪明的敌人也别想轻易瓦解中俄之间坚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