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选举白热化进行中,中韩青年民间交流促两国友好往来

韩国总统选举竞选活动进入白热化,在总统候选人辩论中,外交政策备受关注,尤其是对华外交立场成为焦点之一。在加速剧变的国际形势下,中韩关系多年来历经风风雨雨,但彼此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尤其是民间友好交流持续深化。

近日,来自中韩两国的30名大学生,携手在中国华东地区展开了为期4天的旅途交流,拉近距离、增进相互好感度。

5月14日至17日,由大韩民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主办、扬州公共外交协会协办的“中韩青年历史文化研学营”,在上海、南通、镇江、扬州进行。在华留学的韩国青年和学习韩语的中国青年,一同探访了韩国独立历史遗迹及中国历史相关纪念馆和博物馆。

“中韩青年历史文化研学营”启动仪式上的合影。

“精通韩中两国语言的同学们,将是韩中关系发展的美好未来。”在此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大韩民国驻上海总领事金英俊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将本次活动的宝贵经历,化作未来在韩中关系发展道路上发挥核心作用的重要基石。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祝伟敏表示,希望年轻一代能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增进中韩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稳定作出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从崔致远到金沧江

106年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从1919年起的26年间,韩国临时政府先后辗转上海、嘉兴、杭州、镇江、长沙、广州、柳州、重庆等地。“中韩青年历史文化研学营”先后探访了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和镇江的旧址。

此外,中韩青年也在此行回顾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在南通,他们到访了金沧江纪念馆。金沧江是韩国李朝后期的四大文豪之一,学识精深,博览中国古籍。190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金沧江毅然辞官弃职,偕妻女来到中国,受清末状元、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委聘,任南通翰墨林印书局编校。

100多年前,金沧江在江苏南通写下“通州从此属吾乡”的诗句;如今中韩青年来到纪念馆,秉承历史渊源,再续中韩友谊新篇。

研学营参观金沧江纪念馆,韩国HERO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志祐作为此行的特邀讲师,为同学们做讲解。

在扬州,建有中国第一所外国人纪念馆——崔致远纪念馆,中韩青年在纪念馆深入了解这位被誉为“中韩交往第一人”的著名新罗学者。崔致远于新罗景文王八年(868年,唐懿宗咸通九年)12岁时随商舶渡海入唐,经过多年艰苦勤勉的求学生活,874 年在唐朝科举及第,后在扬州为官5年,留下了大量用汉文写作的诗文。

留唐十六年期间,崔致远自谓“西笑倾怀,南音著操”(出自诗文集《桂苑笔耕集》)。他归国后传播汉文化,被历史公认为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奠基人,在中韩两国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千年之后,崔致远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纪念这位曾在两国友好交流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人,更是鼓励后人为两国友谊不断做出新的努力。 

崔致远纪念馆。

从缺乏“实感”到接近彼此

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韩关系企稳向好。今年2月,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应中方邀请访华,两国领导人发出加强中韩友好合作的积极信息。禹元植表示,对华友好是韩国外交政策核心之一,不会改变。双方明确将共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互支持对方办好今明两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

与此同时,加强青年互访交流对推动中韩关系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此次“中韩青年历史文化研学营”活动中,两国年轻人在为期4天的旅途中感受颇深。

作为研学营的一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白瑞禧说,在现今的环境下,对于“韩中友好”如何开始、应该做什么,似乎让人觉得很困难。但是,通过生活中的文化交流、商业交流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实际上很容易接近彼此。在研学营活动中,看到历史长河中活跃在中韩交往中的人物,“我也想成为像那样正义地生活、在韩中关系中能够做大事的帅气的人物。”

扬州大学朝鲜语专业的陈超凡坦言,在此次活动之前对中韩友好交流并没有很多“实感”,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而在这次活动中,她结交了许多韩国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和故事,并了解中韩交流的历史。

“从过去中韩两国的互帮互助,到活动中与韩国朋友们的交流与分享,我收获了许多感动和美好,也终于逐渐了解原来跨国友谊这样简单。”陈超凡说,未来也想要继续在韩语方面深造,将这份美好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