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用技术驱散舆论阴云

经历交通事故风波的小米,终于回归大众视野。

5 月 22 日,在 15 周年的战略发布会上,小米首先发布了制程领先的 3nm 手机芯片玄戒 O1,并在最后推出了小米汽车的第二款产品 YU7。

行业中似乎曾上演与小米相似的节奏与步调。2023 年,华为和赛力斯联手推出的问界 M7,一直处于销量低谷,不见起色。9 月,华为带着自研麒麟芯片与改款问界 M7 亮相。

芯片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打碎了问界销量的低靡局面。改款问界 M7 上市后,同月大定数量便超过 3 万辆。由此,问界乃至鸿蒙智行共同走向上升趋势。

今天的小米,几乎就在复刻这样的道路:借助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重大势能,让全线产品走上增长道路,重振汽车业务的低垂情绪。

小米 YU7,设计、续航、安全都是重点

设计一直是小米汽车的重要锚点,小米 YU7 的产品介绍也是从设计开始的。

车身比例、颜色以及细节设计都与 SU7 保持了一致风格,唯一的大不同,便是 YU7 做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全车共有 40 处风阻优化设计,以及 10 组贯穿式风道、19 个风口来整理全车气流。

最终,小米 YU7 的风阻系数达到了 0.245Cd,而空气动力学优化带来的最直接表现便是续航里程的提升。

小米 15 周年战略发布会

小米 YU7 共分三个版本,标准版与 Pro 版搭载的都是 96.3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标准版续航里程达到 835km,Pro 版由于是四驱配置,便只有 770km。Max 版本搭载的则是 101.7kWh 的三元锂电池,综合续航达到 760km。

无论后驱还是四驱版本,小米 YU7 的续航成成绩都做到了行业前列。并且,在 800V 高压平台的加持下,小米 YU7 Max 版本还能实现 5.2C 的超充倍率,达到 15 分钟补能 620km 的补能表现,这将成为小米 YU7 的有力消费吸引力之一。

发布会中,被动安全同样成为 YU7 的重头戏。

亮点其一,是车身结构的再升级,除了车头与车尾的加固外,YU7 在底部增加了 1500MPa 的防刮底横梁,能有效降低石子刮坏电池包的概率。在电池涂层方面,YU7 则采用了 52.99 万元 SU7 Ultra 的同款防弹涂层。

亮点其二,便是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应用。小米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了强度达 2200MP 的热成型钢材,这类钢材一是被应用在四个车门的横向防撞梁上,二是借鉴防滚架设计理念,通过热气胀管技术,嵌入 A 柱与 B 柱之中。主要目的,便是为了保证碰撞下乘员舱的安全。

这套被动安全的加固,让小米 YU7 通过了 50 余项碰撞测试,可以覆盖 C-NCAP、C-IASI 规定的所有碰撞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安全信心。

除此之外,小米也在努力提升辅助驾驶的安全等级。在辅助驾驶的硬件配置上,YU7 选择了全系标配。包括制程 4nm、拥有 700TOPS 算力的英伟达 Thor 车载计算平台,以及由 1 个点云距离达到 200 米的激光雷达、1 个 4D 毫米波雷达、11 个高清摄像头以及 12 颗超声波雷达组成的传感器结构。

其中,在车载摄像头方面,小米还将全车 7 颗摄像头增加了 ALD 镀膜,抑制了逆光、眩光产生的视觉干扰,让摄像头的信息输出更加稳定,从而提升辅助驾驶更加安全。

小米 YU7 的上市交付时间,目前定在 7 月份,与事故风波间距有三个月之久。消费者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在事故风波后,小米是否在突击增加 YU7 的安全属性?

有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热成型钢材和防撞梁的部分,研发耗时起码 1 年以上," 绝不是 3 月底事故发生后,小米临时抱佛脚的功课 "。与 SU7 从配置分高低的辅助驾驶方案不同,给三个版本标配相同的辅助驾驶硬件,也许是小米 YU7 没能更快上市的原因之一。

小米汽车的进阶路

3 月底发生的那场交通事故,让小米汽车陷入安全风波,消费者开始产生质疑。一家造车历史仅有 3 年的企业,真的能做好汽车安全吗?小米汽车的选择几乎只有一个:快速补齐安全功课,将汽车安全作为小米造车今后的核心。

5 月初,小米汽车在官网中,将 SU7 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命名进行了更新,原先使用的 " 智驾 " 术语,陆续被换成了更为严谨的 " 辅助驾驶 "。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小米更是强调了从车身材料与结构、到辅助驾驶硬件配置、再到小米驾驶学院等一系列与安全相关的命题。

在一系列安全措施下,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安全信心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为 YU7 的热卖铺设了安全的翻身路。

发布会上,雷军将小米 YU7 的三个版本分别与特斯拉 Model Y 的三个版本进行了详细对比。YU7 优势明显。标准版本中,YU7 的综合续航里程较 Model Y 标准版本增加数百公里;Pro 与 Max 版本更是增加了 Model Y 未使用的空气悬挂配置。

小米的目标非常明确,挑战全球最受欢迎的纯电 SUV 车型 Model Y。从 SU7 的定价策略中,我们可以推测,YU7 在定价上也将与特斯拉展开厮杀。

如今,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回归理性。安全,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安全成为用户的关注焦点。在被动安全与辅助驾驶上做出关键改变,在配置上具备竞争力的小米 YU7,将有概率延续小米汽车的爆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