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开幕
第十三届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开幕(引题)
原创占比75%,助推文旅融合发展(主题)
文汇报记者 卫中
“章先生,文章的章,难道真的是他?”少奶奶的扮演者流露出希冀、失落、怨怼、患得患失的复杂情绪。不过,这一次观众不再像以往那样坐在台下远观,而是自己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咫尺间感受演员表演中角色情绪的细微流淌。昨天这场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内的《小城之春》驻场演出,让观众获得了更为沉浸式的体验升级,同时也为第十三届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正式拉开了帷幕。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展演活动自5月8日持续至6月30日,其间共有19个剧团参与的15台演出,涵盖了音乐剧、话剧、沪剧、昆曲、儿童剧、黑光剧、音乐会、打击乐、舞蹈、杂技等10余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上海民营文艺力量的蓬勃生机。展演剧目题材多样、形式创新,不少剧目已早早开票,部分更是一票难求,整体质量显著提升,展现出上海民营院团的创作实力与市场追求。
展现民营院团创演实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展演期间,多个民营院团登陆上海大剧院、天蟾逸夫舞台、宛平剧院、中国大戏院、黄浦剧场、长江剧场、合生汇演艺新空间、上戏端钧剧场等专业演出场所,以多元艺术形态为上海演出市场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届展演共收到60多个剧团申报的98个剧(节)目,通过专家三轮评审和严格筛选,最终有15台演出的20个剧(节)目入围(包括14台大戏剧目和1台以6个小戏节目组成的专场)。其中,原创作品成为本届展演的一大亮点,占比高达75%,充分体现了上海民营剧团的创演实力和社会责任感。如上海光启话剧艺术中心的沪语话剧《谢谢侬爱我》、上海小韦伯剧团的海派话剧《小花园电话亭》等,均以现实题材为原型,通过幽默与温情、真实与感人的叙事,探讨社会现实与家庭伦理,传递社会正能量。
此外,文旅融合也是本届展演的一大特色。沉浸式环境音乐剧《小城之春》首次尝试突破传统剧场限制,在百年历史建筑中实景驻演,利用深宅大院营造阴森冷厉氛围,借天窗光线映射角色内心挣扎。文旅场景与戏剧叙事的深度融合令观众惊叹“仿佛穿越到那个年代”。据悉,《小城之春》将驻场演出几十场,创新市场化演出的新模式,探索“票房收入 景区引流”双赢模式。
科技创新与经典传承实现“双轮驱动”
在科技赋能方面,一批年轻的民营院团大胆突破,融合了多样元素。如云朵音乐剧团出品的原创音乐剧《山海经》融合非遗皮影、京剧打戏与多媒体技术,开创了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缪时文化出品的音乐剧《嫌疑人X的献身》则通过多层舞台与灯光特效构建多重时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本届展演还不乏经典老戏的复排与提升。如上海文慧沪剧团的沪剧《深秋的泪痕》复排了经典剧目,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风貌,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合当代审美。同时,去年民营院团展演中的好戏也经过精心“孵化”后再次登台,展现了新的提升与突破。
专业性筑牢品质根基,轻体量也有深立意
本届展演延续“名角扛大梁”传统,各团“当家人”纷纷担纲核心创作,以专业院团级水准为民营作品筑牢根基。如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领衔沪剧《金绣娘》;文慧沪剧团艺术总监杨音领衔主演沪剧《深秋的泪痕》;彩芳沪剧团团长孙彩芳监制并主演《万馥香》;徐风担任艺术指导,朱奕俊担任沪语指导的光启话剧艺术中心的沪剧话剧《谢谢侬爱我》;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担纲制作人,编剧徐正清执笔沪剧小戏《三点水》。
与此同时,展演的小戏节目专场共有6部作品参加,延续“短小精悍、扎根基层”的特色,轻体量、深立意,展现上海民营院团的多元创作力。如鼓鼓文化的打击乐《奔跑的旋律》以外卖小哥的一天为蓝本,通过动感节奏展现坚韧与互助精神,融合绛州鼓乐与现代打击乐。此外还有原创舞蹈《申之春》,沪剧小戏《三点水》《白鹤归巢》《蟋蟀轶事》,焱丞文化的杂技《攀登》。
来源:文汇报